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本院原住民數位典藏特展 展現田野研究之豐碩成果

發布時間: 2012-06-27

由本院數位典藏展示中心主辦、本院民族學研究所承辦之「原物原影數位豐: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主題特展」,將於2012年6月29日(星期五)隆重揭幕,展覽以數位化方式呈現民族所長年進行人類學田野工作所蒐集之台灣原住民文化素材,內容豐富精彩。展期至2012年12月15日(星期六),歡迎媒體及各界人士蒞臨參觀。本次展覽,精選民族所透過人類學田野調查所蒐藏的文物、田野照片、影音記錄等之數位化典藏成果,以兼具知性與趣味的方式,介紹人類學田野方法,並重現民族誌蒐藏與影音記錄,讓大眾進一步認識台灣原住民文化與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內涵。展區入口以民族所蒐集別具各族特色之田野藏品的照片,標示並介紹台灣各原住民族的分佈,如泰雅族珠長衣、阿美族佩袋、鄒族皮帽、排灣族木梳以及賽夏族矮靈祭舞蹈等。蘭嶼展區則從雅美族(又稱達悟族)的建築與魚獵、食魚文化,以及「親從子名」的命名方式來展現該族之文化風貌。在平埔族展區,則以平埔族群最為人知的祭儀「西拉雅夜祭」為展出重點,從典藏照片中可觀賞祭儀中最特別的「牽曲」、「開向水」、「鬥走」等儀式;另有原尺寸大圖展示之「乾隆十二年貓閣社立杜賣盡根斷契字」為最典型的平埔、漢人間土地買賣契約。排灣族的鼻笛與口笛展區,則展出鼻笛口笛實物,鼻笛與口笛為排灣族男士用以抒發內心情感,藉以打動女子芳心之樂器,它更是用以肯定勇士或頭目身份的表徵。本展區亦現場播放鼻笛口笛演奏之錄音記錄。此外,台灣原住民祭儀歌舞影音民族誌,以及民族學研究所數位典藏網站、虛擬博物館、文物藏品環物攝影等數位典藏技術與應用成果,以影音記錄加上數位科技為大眾還原原住民的文化面貌。台灣原住民研究在國內人類學界一直是很重要的研究主題。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的研究同仁到原住民部落進行長期、深入的田野工作,讓我們一方面更認識台灣原住民文化,另一方面也透過對不同文化的比較分析,反省我們社會中習以為常的觀念。透過這些展覽內容,讓社會大眾能更了解台灣原住民文化與人類學研究,並展現以數位典藏技術保存和再現研究素材的方法及其文化意義。附件一:「原物原影數位豐: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主題特展」開幕流程開幕時間:101年6月29日(週五)-上午10點展覽地點: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聯合圖書館2樓115台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2段128號主辦單位: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承辦單位: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流    程:

10:00 ~ 10:10

主持人致詞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所長黃樹民院士

台灣民族誌數位影音典藏計畫主持人胡台麗研究員

10:10 ~ 10:15

貴賓致詞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中研院機構計畫主持人 陳永發 院士

10: 15~ 10:20揭幕儀式
10: 20~ 11:00貴賓觀展
11 :00~ 12:00開幕茶會

 

附件二      :「原物原影數位豐: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主題特展」展期資訊特展名稱   :「原物原影數位豐:台灣原住民數位典藏主題特展」
主辦單位   :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
承辦單位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展覽日期   :2012年6月29日(星期五)至2012年12月15日(星期六)
開放時間   :週一至週五,9:00-17:00
特別開放日:每月第一個星期六開放團體參觀,請2週前預約
展示地點   :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館二樓
        115臺北市南港區研究院路二段128號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林玉雯,數位典藏與數位學習國家型科技計畫-中央研究院機構計畫,數位典藏推廣服務辦公室

    betty168@gate.sinica.edu.tw (Tel) +886-2-26525277

  • 張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mansun@gate.sinica.edu.tw (Tel) +886-2-26523483

  • 林美惠,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1,mhlin313@gate.sinica.edu.tw

  • 黃復君,中央研究院總辦事處

    (02) 2789-8820,pearlhuang@gate.sinica.edu.tw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