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
開啟
:::
化研為用 主動出擊 中研院攜手國衛院技術發表17項研究亮點

發布時間: 2017-07-13

為擴展我國技術移轉之能量,縮短新藥研發時間,中央研究院首度與國家衛生研究院合作,結合雙方各自在基礎科學研究與醫藥科技上的優勢,今(13)日共同舉辦聯合技術發表會,聚焦於「小分子藥物」、「個人化醫療檢測技術」與「蛋白質藥物」等三大領域共17項技術與成果,盼望透過詳盡的技術介紹與發展潛力,促成產學界的交流與合作,鏈結我國生物醫學的優質研究成果與生技產業之生態系,以加速臺灣生物科技的發展。

中研院智財技轉處處長吳漢忠表示,新藥的發展乃奠基在厚實的基礎科學研究,中研院在國內生命科學領域的成果有目共睹,在專利技轉及育成領域也有10年以上的經驗。儘管生技醫藥產業從研發到商品化,是一段漫長且須投注大量心力的過程,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只有整合產官學界的各方能量,強化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的結合,方能化研為用。

吳處長說,今日發表會中將有9項屬於中研院研發技術,其中包含癌症、阿茲海默症及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治療新機制,以及抗菌胜肽的研發等,均為本院頂尖的研究成果。

本次發表的小分子藥物技術領域中,由中研院化學研究所李文山研究團隊與國衛院癌症研究所共同研發的「選擇性唾液酸轉移酶抑制劑」,較現有的抑制劑溶解性更高、毒性小,能更有效地抑制腫瘤生長、延緩癌細胞轉移,提供具「唾液酸化的N-連結聚醣蛋白」增生的癌症患者新的治療選擇。

在個人化醫療檢測技術方面,由中研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廖仲麒研究團隊所研發的「高通量影像定位蛋白質擷取系統」,則是世界第一部以光學標訂取得特定蛋白質的系統,藉由細胞影像作為定位藍圖,透過高通量、高精度的光引導標定,能精準取得標定之蛋白質進行成分分析,有效節省實驗時間。

至於在蛋白質藥物研究領域,中研院基因體研究中心呂仁研究團隊首創以人類分化體細胞製造間質幹細胞的方法,僅需 6天內就能用藥物達成70%的轉換率,可迅速解決臨床間質幹細胞取得困難及數量不足的問題,提供高效率、高安全性的細胞治療方式,亦能進一步應用於組織工程與再生醫學。

今日技術發表會中,除讓學研界與產業界人士能夠面對面直接交流互動外,中研院與國衛院也分別針對專利技術移轉流程進行說明,建立良好的溝通平台。

新聞聯絡人 關閉
  • 陳弘章,中央研究院智財技轉處

    jameschen@gate.sinica.edu.tw (Tel)02-2787-2556

  • 黃詩雯,中央研究院秘書處

    (02) 2789-9868,shihwen@as.edu.tw

  • 相關檔案
    1. 「聯合技術發表會」議程 pdf

回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