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5卷第3期已出版,本期目錄如下: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編印之《臺灣人類學刊》第22卷第1期已出版,本期收錄內容如下
螢光細胞術是一種廣泛應用於鑑定細胞表現的方法。活體細胞相當複雜,其精準鑑定常常需要同時染色超過20種生物標誌物。然而,在傳統流式細胞儀中,由於波長的限制,這些通道數已達到其物理極限,這阻礙了對目標細胞的準確判斷和鑑定。本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林靖衛助研究員所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並展示了一種擴展偵測範圍的光譜檢測技術,其波長最長可延長至 1,550 奈米。此技術最大的突破,是將光譜範圍擴展超過2.5倍,若搭配近年國內外合成材料化學專家開發的短波紅外螢光材料,例如單壁奈米碳管、砷化銦量子點、下轉換稀土奈米粒子、高分子點和小分子施體-受體-施體螢光團等材料,將可增加至超過50個光譜檢測通道數,大幅提高複雜活體細胞檢測鑑定之精準度。此工作的主要貢獻在於,以往科學家不確定在短波紅外範圍內,流式細胞儀可否達到如此的偵測極限。亦即,即使已有長波長的螢光材料,也不確定能否用於解決或減少光譜混合問題的複雜性。此研究帶來了正面結果,讓未來的研究人員有信心繼續在此方向精進。研究成果已於 2024 年 7 月 8 日發表在 《美國化學學會奈米期刊》(ACS Nano)。本研究由中研院和國家科學及技術委員會資助。
B型肝炎病毒(HBV)是引起長期肝炎的主要原因,也可能導致肝硬化和肝癌。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蔡松智助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HBV包裹的病毒核糖核酸(RNA)上有大量的小分子化學修飾。其中,一種名為胞苷甲基化(m5C)的RNA修飾對於HBV的複製和感染扮演著關鍵角色。研究團隊發現,這種m5C修飾主要存在於病毒RNA中的包裝訊號上。當宿主細胞中的甲基轉移酶(NSUN2)缺乏時,會導致病毒RNA上m5C減少,相應的病毒核心蛋白也會大量減少,阻礙病毒RNA進行反轉錄,藉以生成完整病毒顆粒所需的病毒基因體DNA。
電腦演算、定向進化和重組蛋白技術為癌症免疫治療蛋白設計開闢了新的途徑與契機。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牟昀副研究員和胡哲銘副研究員的團隊,展示了新型免疫治療蛋白設計,可以在腫瘤微環境中觸發殺手T細胞和自然殺手細胞(NK細胞),達到協同腫瘤抑制的作用。此治療蛋白名為「超抗原多價免疫細胞結合蛋白」(STYMIE),它由三個獨立組件組成,第一是定向進化增強的超抗原,用於啟動CD8 T細胞和NK細胞;第二是經由電腦演算設計的免疫激素,用於持續刺激免疫細胞;第三是一種能夠準確標靶腫瘤的抗體。這種治療蛋白在結直腸癌、乳腺癌和肺癌等免疫抑制型腫瘤中表現出顯著的抑制效果,並揭示了超抗原介導的免疫細胞激活機制。本研究於2024年6月28日發表於《先進科學》(Advanced Science)期刊。
本院經濟研究所編印之《經濟論文》第52卷第2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三篇論文,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
本院歐美研究所編印之《歐美研究》第54卷第2期已出刊,本期共收錄專號文章5篇,作者及論文名稱如下:
自然殺手細胞(Natural Killer Cells, NK)控制癌細胞遠端轉移,但其機制尚不清楚。本院分子生物研究所廖南詩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建立自發性乳癌轉移和原發性腫瘤切除小鼠模型,模擬患者腫瘤切除後的復發情況。團隊發現,同源 NK 細胞療法依賴 CD8+ T 細胞達成有效治療低負荷腫瘤轉移,並引發具腫瘤專一性之T 細胞記憶。此外,NK 細胞療法增強了腫瘤轉移肺部中樹突細胞、Foxp3-CD4+ T 細胞及類幹細胞之 CD8+ T 細胞的活化,這需要NK 細胞的 IFN-γ。研究團隊透過與三軍總醫院戴明燊醫師合作之六名晚期癌症患者臨床試驗發現,自體 NK 細胞治療顯示為安全、有效的跡象。本研究於2024年6月19日發表於《eLife》科學期刊。三位共同第一作者為本院國際研究生分子與細胞學程博士生黃世雯、分生所博士後研究學者賴彥錰博士,以及國立中央大學生命科學系碩士生廖浩廷。
本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楊瑞彬研究員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細胞膜蛋白SCUBE2 (Signal peptide-CUB-epidermal growth factor-like domain-containing protein 2)具有於炎症期間維持血管屏障功能的關鍵功能。研究顯示,SCUBE2與內皮細胞之VE-cadherin和VE-PTP (VE-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相互作用,減少發炎期間的內皮屏障功能障礙。研究團隊亦發現,受SCUBE2基因剔除的小鼠在局部注射組織胺或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後,出現血管滲漏增加狀況,更容易受到急性內毒素或流感病毒誘發之全身性發炎反應。反之,注射過度表現SCUBE2的小鼠則顯示出SCUBE2對於維持血管屏障功能的保護作用。
藉由地震觀測,地球物理學家發現在一些隱沒帶中,中層地震發生於約70至300公里深,並呈現雙層分布,稱為「雙震帶」。臺灣東部的隱沒帶系統即具較淺之雙震帶特徵。然而,造成雙震帶的基本機制長期以來眾說紛紜。本院地球科學研究所謝文斌研究員所帶領的國際團隊,結合超快光學與高溫高壓鑽石砧技術,精準量測隱沒板塊中重要含水礦物——蛇紋石之熱傳導率,首次證實其熱導率在板塊隱沒過程中具有極強的非均向性。研究團隊進一步結合熱演化模擬,發現在隱沒過程中,板塊一旦受到剪應力造成蛇紋石晶體順向排列,將引發熱毯效應,阻絕熱能的流動,大幅影響隱沒帶溫度分布,最終會促成礦物脫水引發岩石脆化;此外,透過熱回饋機制使斷層內溫度不斷累積增高以誘發斷層熱失控,進而產生中層地震甚至雙震帶。本研究揭示含水礦物在隱沒板塊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且對板塊隱沒動力學與深層地震的發震機制等關鍵議題帶來重要進展。研究成果已於2024年6月18日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論文第一作者為本院國際研究生「地球系統科學」(TIGP-ESS) 學程博士候選人簡祐祥,共同作者包括研究助理曹懿麒、德國地球科學研究中心(GeoForschungsZentrum, GFZ)Enrico Marzotto博士。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第42期業已出版,本期共收錄專號導論1篇、論文3篇及演講1篇:
本院數學研究所編印之《數學傳播》季刊第48卷第1期已出版。本期收錄9篇數學相關文章,作者及文章標題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