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植物病毒會挾持寄主植物的基因轉譯機制,製造病毒蛋白質,進而造成植物病害。為探討致病機制,本院農業生物科技研究中心助研究員劉明容團隊透過標定病毒mRNA上的基因轉譯點,找到了新的病毒基因,並發現其所產生的蛋白質對於病毒致病性極為重要。本研究也指出病毒基因圖譜的複雜度和多樣性,為其他植物病毒的致病機制及未來抗病策略提供了新方向。研究成果已於今(2022)年1月刊登在國際期刊《植物細胞》(Plant Cell)。
在乾旱逆境期間,植物會產生較少的細胞,此為其本身的節水機制,卻也可能限制作物的生長和產量。本院植物暨微生物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韋保羅團隊研究如何運用改變關鍵調控基因,讓植物在乾旱期間維持更大的細胞分裂群(更大的分生組織),從而保持更高的生長速率。本研究成果已於日前刊登在國際期刊《植物細胞》(Plant Cell)。
生物遺傳物質儲存於染色質,染色質的結構精密地調控著基因表現。由本院原子與分子科學研究所謝佳龍副研究員帶領的研究團隊,開發出先進光學顯微技術,可在非侵入免標記條件下,於活體細胞中偵測染色質的動態散射光訊號,並透過影像處理與分析,重建出高解析度的染色質結構。研究團隊積極和細胞生物學家合作,將此技術應用在癌症、老化等重要問題。研究成果近期發表於國際期刊《ACS Na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