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重視學術及言論自由,鼓勵同仁對社會關鍵議題提出意見或解決方案。惟同仁自行發表之成果及言論,不等同本院立場。同仁自行發表應遵循學術規範及承擔責任,例如註明資料來源及確認其正確性。而倘擬以本院名義發表研究成果或言論,均應循本院公布之機制。
~
海洋每年吸收人為活動所排放三成的二氧化碳,其中一大部分的吸收是透過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所進行,將二氧化碳轉換成顆粒有機碳儲存在海洋中,簡稱為生物幫浦(Biological pump)。由於生物可吸收的氮是浮游植物生長的主要限制因子(Limiting factor),固氮作用(Nitrogen fixation)便為提供浮游植物可利用氮的重要來源,也成為影響海洋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關鍵因素,然而學界對影響海洋固氮作用的環境成因的了解相當有限。
白血病能藉由化療獲得改善,但MLL基因重排(MLL-r) 白血病患者對於化療的成效與預後都不佳。本院生醫所研究員楊瑞彬團隊研究指出,SCUBE1於MLL-r白血病之病理功能上扮演關鍵角色。SCUBE1為FLT3輔受體(co-receptor),能增強FLT3配體與受體之結合能力,活化下游LYN-AKT訊號,進而促使血癌細胞存活與增生。研究也發現,當SCUBE1抗體結合抗有絲分裂藥物MMAE,能有效毒殺MLL-r血癌細胞,此顯示SCUBE1極具潛力,可作為MLL-r白血病免疫治療之標的。本研究成果已於今(2022)年8月刊登在國際期刊《血液學》(Haematologica)。
亨丁頓舞蹈症(HD) 是一種遺傳性神經退化性疾病,由於CAG三核苷酸重複序列在huntingtin基因擴增,進而損害多種細胞機制並導致神經退化。TRAX(Translin-associated protein X)已知能調控miRNA 降解。本院生醫所特聘研究員陳儀莊團隊發現,當HD發病時,TRAX在HD患者和HD小鼠腦中的表現量都有明顯增強。本篇研究證實TRAX對HD具有保護作用,抑制TRAX 會改變HD小鼠腦中miRNA-mRNA 的調控,並加速HD小鼠發病。研究成果於今(2022)年8月刊登在《運動障礙》(Movement Disorders)。
本院生化所徐尚德研究員結合低溫電子顯微鏡斷層掃描、質譜分析醣化學組成與蛋白質工程等跨領域研究方法,鑑定豬流行性下痢冠狀病毒表面棘蛋白之結構功能相關性,提供關鍵結構資訊協助未來疫苗研發。研究成果於今(2022)年8月發表於《自然通訊》(Nature Communications)。
本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趙淑妙特聘研究員與吳宗賢博士研究團隊,完成首次系統且全面性的現生裸子植物粒線體RNA編輯研究,證明RNA編輯位點重獲現象及探討其作用機制;不僅揭露裸子植物RNA編輯的演化,亦確認RNA編輯位點的豐富度與PPR蛋白歧異度的交互關係。成果今(2022)年8月發表於The Plant Journal。
本院近代史研究所編印之《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116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論文3篇、書評1篇。
本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編印之《人文及社會科學集刊》第三十四卷第二期已出版,本期共收入五篇論文。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Asia Major》Volume 35 Part 1已出版,本期共收錄4篇論文。
本院民族學研究所編印之《臺灣人類學刊》第20卷第1期已出版。
本院歐美所洪子偉副研究員團隊從認知科學的預測編碼來研究認知戰,指出大腦的信念修正機制相當複雜,不會對輸入資訊照單全收。相反的,受眾的大腦為降低認知負擔會將利於中國的訊息預設為假以符合貝氏最佳化,反長期削弱中國影響。此外,謊言說多了自己也容易相信,易使中國與現實脫節而重蹈俄羅斯誤判情勢之覆轍。本研究成果於今(2022)年7月刊登在牛津大學出版之期刊《全球安全研究》(Journal of Global Security Studies)。
本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編印之《古今論衡》第38期已出版,本期共收錄5篇論文。
本院語言學研究所期刊《語言暨語言學》第23卷第3期已出版。